用部落格做知識變現帶給我個人的兩個危害

Spread the love

【聲明】本站任何文章都可能有聯盟行銷連結,當你透過文章內的連結購買產品,我可能獲得分潤,這不會增加你任何成本,並且我分享的都是自己實際使用過的資訊,更多細節請點這裡。 Disclosure: Any post on this site may contain affiliate links, meaning I get commission if you decide to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my links, at no cost to you.


被知識變現的指導觀點卡住,並不是所有人都跨不過的坎,也許只是某個類型的人更難跨過,我甚至偶爾覺得是我自我中心濃厚才造成的。但今天,我想聊聊這個。而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或許可以藉機思考一下,部落格對於自己的意義。

1.利基市場:熱情與定位,讓我遺失了自己的“存在”

一直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明顯的熱情,我其實喜歡部落格就是我自己、有著各種面向。

之前參加過自我探索,回顧童年才發現,我從童年的時就沒有特別讓我激動的事情,事情來了,不過就是。對,就這樣。那之後我對自己的“熱情”下了一個結論:“本來無一物”。

我終於“斷捨離”了對於熱情的“執著”,有跟無,基本上是對立的概念,有人有熱情,對比起來當然就是有無,但如果是程度上呢?有些人天生愛熱鬧,有的人就喜歡安靜,同樣地就會有人容易澎湃,有人平平淡淡悠悠哉哉,這沒有什麼,當我回顧自己的兒時,才終於發現了這件事情。

書上看到一段話

我必須知曉我自己,不是我思想上想要變成的樣子,而是真實的我自己

——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

與書籍作者下的註解

兩者的細微區別在於:
活成你想成爲的樣子,路徑是:
我想要(目標導向)——去做——獲得(現在以爲的)理想的生活
活出真實的自己,路徑是:
我是誰(存在導向)——去做——成爲獨一無二的我自己

——《人生半熟》

 網路上看到一段話

心理上如果一直想得到確定感,就會助長恐懼。知識也不會讓你更強大,除非他沒有阻礙你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和過程。

一開始找到定位與熱情固然好,它讓你擁有確定感,但坦白說,每個人摸索的時間長度都不一樣,徘徊在尋找與找不到之間的我,是那樣痛苦、焦慮、與迷茫

回頭想一想,定位、熱情,其實有時候是一個太過理想化的東西,而如果想要理想化的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走,說不定中途就走不下去了。先完成,再完美。

朋友回覆,定位是「自我提問」之後的產物,自我提問的過程更加珍貴,深表認同。但我個人認為提問完也不一定就代表定位出來了XD

2.提供解法或帶來改變:卻讓本就不善開口的我在生命中軟弱的時刻,更加遮住傷口

我自認原本就不是什麼堅毅的人,接觸知識變現以後,我比以前更不會交朋友了。儘管我接觸的知識變現都會說,你是找到或吸引一群喜歡你的人,就像朋友一樣,所以他們會樂於買東西並感謝你賣他們東西。

上週我正好跟朋友聊到,為什麼我們會變成朋友呢?我思考了一下,變成朋友雖然是後續聊天有價值觀、關興趣的偏好,但是還是要有一個最初的契機,可我其實是一個人非常被動的人。

我通常不會主動跟他人打交道。即使是在一個大群裡面聊過幾句,我也不會私下加好友。

我會主動加好友,通常只有一個原因。就是。我“覺得”自己應該可以幫得上什麼忙(雖然實際上不一定)。

列舉跟朋友認識的過程,是因為寄送大陸往臺灣的包裹,我提醒他需要填的是臺灣的手機號碼。送出另外一位好友申請,是為了告訴她,文件也許還可以怎麼樣弄會更方便。

如果用功利的眼光,這是一種用善意交換往來,但對於我而言,唯有我對他人出自內心的善意,可以讓我擁有與他人主動交流的勇氣。但卻要拿來交換金錢?於是我迷茫了。

我自覺其實是個頗冷漠、只喜歡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面玩兒的人。問我問題我會一般很友善;為了拉關係問我問題但其實沒心使用、我會發脾氣叫你少煩我,但事不相干的時候,我們只是各過各的生活,我也不需要費力提起勇氣。不笑的時候自帶臭臉模式,大概讓一般人沒事不會特別找我,我也省心。

這同時意味著,我的朋友其實只是極少數,個位數字那種,即便是臉書,剛開始的那幾年,好友數每達到一百,我就開始刪除好友。而我所有想說的話鮮少出口,都丟在部落格

後來逐漸明白,為什麼用部落格做知識變現,讓我如此彆扭。因為在這之前,部落格曾經承載著每個時刻軟弱的自己,它不用我定位自己,我也存在著,在每個喜怒哀樂與感動之間。

試圖用部落格來變現知識變現這一途,給我最大的危害是:我以為事情要解決了才能說出口。

於是,其實我很難在當下“示弱”,
於是,在事情發生且還無法解決的當下,我是最無助的。
於是,未經處理的傷口被捂著,漸漸發爛、侵蝕內心。

搖擺不定時,就接受自己,經驗所堅持的

搖擺不定,不就代表不堅持?那又如何經驗所堅持的呢?

我覺得未必,搖擺不定,可能是你的內在抗拒著外在的束縛卻不願接受,所以要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經驗,讓內外能統一起來。朋友跟我分享了一段話:

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經歷,但是它太自然到,讓自己覺得沒有價值。

也許正是因為覺得沒有價值,我們才更容易被外在拉著跑。

不知道何時開始,特別不愛看勵志文章,當低潮的時候,有兩種方向,一種是告訴你更努力,一種是告訴你放過自己,而我選擇放過自己。

我不太看勵志文章,因為看多了就會覺得自己配不上,而最常這樣子批判的就是我自己,我甚至需要說服自己放鬆、又為什麼要從外在自找壓力。

前幾天看到FB的一個分享裡面有這麼段話:

勵志,有時是一種美化的逼迫。
真正要直觀的,是自我勉勵之後,有沒有被壓下的委屈?
有沒有非得把生命導引到某個狀態的控制與恐懼。

不過在我看來,無論勵志或放過自己,告訴你要、或不要走某條路,就像生命中許許多多的“為你好”一樣,但套句以前我一位老師說的:「有些彎路,還是要自己走。」

別人的體驗,只有在自己親身經歷後,才知道是不適合自己,我曾經請教曾國安老師,我怎麼知道是堅持還是執著?如果別人說的我就是不願意聽、不願意接受呢?老師只停頓了那麼片刻,告訴我「經驗所堅持的。」

四月份去內觀的時候,我去午間請益,問的其中一個問題,是總是緊張怎麼辦,我知道是要專注而警覺,並非緊張,但我總做不到,助理老師說:「因為你就是這樣的人,這是業。」補充了一句「如果你認為這是問題,那就是問題。如果你認為不是問題,那就不是。

如果要我說的話,悲觀跟惆悵,大概是我生命的基調,我回憶了自己小學時候這樣的作文結尾,被老師改得陽光向上活力追趕,我突然覺得那不是我。就像是跟我腦中以為的知識變現有所抵觸一般,想著變現的我似乎也不再是我。儘管,我正在試著讓一切不再是問題。

想做就去做,但不需要把自己逼入絕境,就讓自己永遠有退路

在FB有感而發的貼文中,我特別喜歡看Ting的留言,光是看部落格就有種直覺,我們的類型一樣,而Ting不再為賺錢而經營部落格時寫下的那篇文章《打造理想生活,從現在就開始! 》,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篇,它總是提醒著我、讓我知道自己其實有退路。

只是,我還想繼續試試看,倒不是因為已經這麽久了、不可以輕言放棄的無謂自尊心,而是我就覺得有些東西在牽引著我、令我無法放下,雖然有時候也會覺得放下就輕鬆了、卻又隱隱感覺會後悔,所以,我還是打算去經驗我所堅持的。

老實說,當我試著盤點,部落格知識變現、以及以前學習的知識變現帶給我什麼,我列出來的好處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句:【世界這麽大,我去看過了】,但給我的2個危害卻讓我寫了這一大篇幅,我還真是好囧好無奈啊!

再深入想想,其實整理出一個課程也是圓了一個夢,另外或許,最大的好處是讓我在不同的角度上,跟自己的思想做碰撞吧,如果不接觸知識變現,我將永遠不用如此深入去了解自己內心的小魔怪、與外在碰撞後會有如此大的反應。我不會因為這樣而學會對自己柔軟溫和一些。

不知怎地想起那句話:

親愛的,外面沒有別人,只有你自己。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的結果。

——張德芬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

也許,所有的危害,最終會是Blessing In disguise,塞翁失馬、焉知非福,不管我最後是換個方式走、或是否還走在這條路上。

這篇文章,只是為了讓我重新在部落格看見自己的存在、揭開自己的傷口,然後面對它,我不確定它會不會戳到你,但我想說:「面對問題、不再彷徨、內耗到無法行動,是開始解決它的第一步。」

延伸閱讀:

打造理想生活,從現在就開始! @ Ting的夢想天地

分享文章
Chaneswin
Chaneswin

【阿淳】漂流過網路行銷、組織行銷、被創業的光環迷惑過,體驗那些未曾想像的驚奇之後,最終的自由卻是擁有澄澈的雙眼、返璞歸真的看世界,我的冒險不在鎂光燈的絢麗舞台,而在迷宮中。把心路歷程化為故事、把工具筆記在雲端。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,慢慢來。
【阿淳的自由生活工具箱】前身小查的白日夢。從腦中的虛幻到真實世界,這裡記錄著一路上不同階段的想法、課程、工具、實踐、挫折,從此放下權威迷思。如果翻出你需要的工具,歡迎隨喜自取、提問討論 :)

文章: 35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