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與投資的先決條件:關於那些在你用金錢追趕世界之前要做的事

Spread the love

【聲明】本站任何文章都可能有聯盟行銷連結,當你透過文章內的連結購買產品,我可能獲得分潤,這不會增加你任何成本,並且我分享的都是自己實際使用過的資訊,更多細節請點這裡。 Disclosure: Any post on this site may contain affiliate links, meaning I get commission if you decide to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my links, at no cost to you.


上次星期日在《我如何看待自我管理與金錢管理的關係?》說了來寫消費投資,太忙了,遲了一天發佈。嚴格來說消費也是跟上星期一樣屬於理財的部份,投資則分享一點小小的觀念,畢竟還在知識儲備的階段,但看了還是可以少走彎路。

大約在2012-2014之間的我,很容易被一些促銷訊息、銷講說動,那時候網路才正要進入快速發展多螢幕的時代,促銷的花樣還沒有現在那麼多,但相對於過去的單純,已經是很可怕的刺激。滿額折扣、滿額加價購,不過就算沒有這些促銷,還有更多挑起你的虛榮心、灌輸一個物品就能塑造你身份地位的廣告

然而,用金錢追趕世界之前要先認識自己——這句話其實修改自職涯發展的一篇文章《古典:在追赶世界之前,先认清自己—— 2020 年职业跃迁攻略 》,裡面提到了:很多不適合你的機會,對你而言根本不是個機會

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
重要的不是什么是〝机会〞,
而是什么是〝你的机会〞。
真正贏的,
往往是最了解自己的人。
——古典

我覺得套用到消費上也是相當合適,不適合你的東西,買了也就跟沒買一樣,這就要說到我衣櫃裡面的一副太陽眼鏡。

一副太陽眼鏡有什麼特別呢?這眼鏡我從大學買了以後一次也沒有帶過,還記得那副眼鏡800多塊錢吧,學生時期這一筆錢已經不算是個小錢,它的鏡片不大,應該可以用來搭配衣服,但我是注重功能性的人,原本我想要買一個大的能蓋住全部眼睛不讓陽光照射進來,然後被我朋友笑:啊你是想當大哥嗎?

最後,我聽了他們的話買了一個小的太陽眼鏡,結果就是一點都不實用,只能當造型、根本沒有擋太陽的效果,而我要的就是擋太陽啊!那個眼鏡放在那,不曾戴過,而我每次看到就會回想起這件事情、不適合自己的太陽眼鏡,與當年那個認不清自己而無法堅持的我

鏡片很小沒有辦法擋住太陽的太陽眼鏡

在消費過剩的時代,
重要的不是買了多少〝東西〞,
而是買了多少〝適合你的東西〞。
真正能用錢買到生活品質的,
往往是最了解自己的人。
——阿淳

其實在我們現在電商促銷、或者是很多品牌是被吹捧出來的,買二送一卻讓我們花了多的錢去多買用不到的份量;或者一些健身房年費,它可以去勾起我們的想像,好像買了就已經瘦了、或者變得健美了。故事很動人,很吸引人,但這些都只是通往未來的其中一個可能性,而不是花了錢就已經得到

對我來說,用來抵抗的理性方法,舉例來說是這樣:

我穿上了一套價值幾十萬的衣服
V.S.
這套衣服因為被我穿過,所以價值變成幾十萬

這是兩種不同的想法,一個期望由外而內(用消費達到效果),另一個是由內而外(以自身掌控消費),不過在此我也沒有去想這麼多,而是單純以自己用得到,或者我不需要它,來判定——把所有商業活動加諸在自己身上的雜質,一點一點過濾掉——這可以藉由紀錄來發覺,我買一個東西會使用多久才買下一次,從日記跟記帳裡面都能找到記錄,這是更具體能了解自己的方式。這回到上一篇的認識自己,你對自己,是怎樣的認知呢?不清楚明確目標,你就只會被商人的噱頭、或者人情壓力牽著走、不斷地掏錢出去,到頭來發現根本沒得到想要的。關於認識自己(的用錢心態跟方式),你有機會慢慢摸索,當然,也可以透過學習引導,加快在這條路上行進的腳步。

對電商毫無抵抗力的那幾年,我同時也被坊間“投資自己腦袋”的課程收了不少學費,說真的,那是消費還是投資?有些真算投資,有些,則只是消費,甚至屯課不少。幸運的是,那些“投資自己”的課程,讓我先認識了龐氏騙局、沒有讓我迷茫的把錢丟進各種“投資機會”裡,甚至連一般金融市場,我都認為離我很遙遠。

但有一天,我看到這這麽一句話:

如果每天花不到一小時盯盤,賺個幾百幾千塊錢的買菜錢,就是不是也就夠了?

那時候我心裡想,其實我也沒有多大的太大的欲望、也不貪心,就這樣子好像也挺不錯的,於是我認識了「當沖」。不過因為要看財報要看線,一直覺得好難學,以此為契機,我開始接觸一些投資書籍、免費研討會、小課程,接著我第一次知道 ETF 這個名詞,只知道它相對穩定、適合新手

在一個跟 ETF 有關的挑戰營,我知道了呸姐、傳崙老師、股魚老師,其中呸姐跟傳崙老師是這本《80%求穩、20%求飆,低風險的財富法則:月入百萬證券營業員為何甘心於9.4%的年報酬率?》的作者。

80%求穩、20%求飆,低風險的財富法則:月入百萬證券營業員為何甘心於9.4%的年報酬率?的書籍封面

那時候我才知道 ETF 竟然…

可以不用選股,只需要投入與等待時間,配合配置的話一年頂多調整一兩次!

蛤?不僅一下子把我要學財報的門檻砸了,還讓我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:我很討厭每天盯盤。正確的說,我討厭頻繁調整一件事,這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當初「當沖」的那種說法,雖然很棒很好,可是並不符合我的個性,而且每天去看盤面浮浮沉沉,實在令我焦慮,因此若是學習ETF與資產配置、建立或學習相對穩定的系統並遵循執行、省下自己的時間與精力、還換回自己的好心情,我承認自己的抗壓力沒有那麼好…但我有等待的耐心。

股神巴菲特說

「如果沒有耐心能花10年等股票慢慢成長,就不該想著只花10分鐘就靠股票賺大錢」。

當然這句話倒過來說實在不太順,因為就算有耐心等10年,也不適合想花10分鐘賺大錢吧,但這句話指出了投資需要的耐心,不過若是必須每天盯盤,我想大多數人的耐心也是很容易被消磨掉的。怪不得“巴菲特最喜歡的持股時間:永遠 ”。若你認同這點,那麼,我很中意的這個配合 ETF 的「懶人投資法」,應該同樣是很適合你,只是內涵就需要學習了。

不過上面這些,如果沒有經歷過,我也不會曉得,套句職涯發展裡面的一句話:「你總是徘徊在十字街口,因為未曾爬上這個高樓」。投資之路跟職涯發展是有相同道理的——你需要看得見全局的人來帶領你,唯一的問題是,你有沒有辦法找到你認同價值觀的老師呢?我曾經在《該怎麼選擇一門課上還是不上?不是秘密的秘密你要知道…》一文裡面,提過挑選課程的考量要點,其中之一就是價值觀,除此之外還有影響上課方式的老師特質,然而,很多老師你只看過書、很多課沒繳費之前根本聽不到,那麼要怎麼判斷?你有這麽一個機會:去聽聽免費的線上研討會

若是問我有沒有推薦的研討會,其實我上週偷偷在 P.S. 劇透過,就是那張財富藍圖啦!關於風險跟投資標的,這兩部分我完全無法用自身經歷舉例,而其他部分,他們舉的例子等級我也根本比不上,真的從心態、存錢、風險到投資,所有需要的部分都一條龍包了!很值得去聽聽,若是早幾年有這個研討會,我根本不用走這麼多彎路、東拼西湊啊啊啊~~~

嗯?你說你不知道財富藍圖是什麼?給你回憶一下:

是的,這些就是【在你用金錢追趕世界之前要做的事】—— 先認識自己,再從從自己的心態模式、存錢、風險到投資去做了解,而這些通通都在這個研討會裡面,還不手刀報名?一場研討會,受用一輩子,讓錢倒過來追你啊~~

[su_button url=”https://lihi1.com/WUdnn/investment_btn” target=”blank” style=”3d” background=”#bf9990″ size=”15″ center=”yes”]Yes,去聽研討會、讓錢來追我[/su_button]

P.S.上面的研討會是從【心態-存錢-風險控管-投資】層層遞進全包的案例分享內容,如果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,也許底下這些有針對性的課程/研討會,會更適合你

你可能還對這些理財相關文章有興趣:

相關文章與書籍:

文章特色圖片:Photo by Christine Roy on Unsplash

分享文章
Chaneswin
Chaneswin

【阿淳】漂流過網路行銷、組織行銷、被創業的光環迷惑過,體驗那些未曾想像的驚奇之後,最終的自由卻是擁有澄澈的雙眼、返璞歸真的看世界,我的冒險不在鎂光燈的絢麗舞台,而在迷宮中。把心路歷程化為故事、把工具筆記在雲端。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,慢慢來。
【阿淳的自由生活工具箱】前身小查的白日夢。從腦中的虛幻到真實世界,這裡記錄著一路上不同階段的想法、課程、工具、實踐、挫折,從此放下權威迷思。如果翻出你需要的工具,歡迎隨喜自取、提問討論 :)

文章: 35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