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聲明】本站任何文章都可能有聯盟行銷連結,當你透過文章內的連結購買產品,我可能獲得分潤,這不會增加你任何成本,並且我分享的都是自己實際使用過的資訊,更多細節請點這裡。 Disclosure: Any post on this site may contain affiliate links, meaning I get commission if you decide to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my links, at no cost to you.
幾個月前,我去上了一個自我探索課程,起因是我完全找不到能讓自己行動起來的內驅力,或者更簡單粗暴地說:沒有熱情。而我為此焦慮,下一步要怎麼走?如果你問我上完課程以後我找到熱情了嗎?「呃,並沒有…」但卻幫助我把焦點從尋找熱情移開,也因此我重新思考了就算沒有熱情,也能不再焦慮、不再止步不前的方式。——“只有追隨熱情才能自我實現”,其實是個誤會。
以為追隨熱情是唯一解,其實是倖存者偏誤
發明需求理論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·馬斯洛有一句話:“瞭解自己想要什麼並非常態,它是罕見而艱巨的心理成就。”曾經有個分享指出12到26歲的年輕人僅25%的人清楚自己的熱情所在,那為什麼還會感覺到一堆人在提倡“追隨熱情”?
時間回到2005年,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一場演講上,說了這句話:“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job is to love what you do. If you haven’t found it yet. Keep looking. Don’t settle.”(完成偉大志業的唯一方法,是熱愛你所做的事情,如果你還沒有找到,繼續尋找、不要妥協。)追隨熱情這個概念,突然間爆紅。
其實不止賈伯斯,還有非常多“成功”的人,告訴你要熱愛工作或者所做的事。生涯規劃師古典也說過,對於生涯與工作,我們需要從“愛幹、能幹、值得幹”這三個維度來思考,也就是你要有興趣做、樂此不疲;你有能力做好;符合你的價值追求。
然而,尋找熱情卻可能令人焦慮、拖沓、完全振奮不起來。“成功人士”說的難道是錯的?原因,就是倖存者偏誤。
什麼是倖存者偏誤?以前在戰爭的時候,為了加強飛機的堅固性,對生還的飛機進行了調查,發現在螺旋槳跟駕駛艙子彈孔很少,機翼彈孔特別多,因此認為要加強機翼,但這是針對返回的飛機做的統計,實際上螺旋槳跟駕駛艙子彈孔少,是因為這些地方只要中彈多,就回不來了。
同樣的道理,如果只注意找到熱情而成就自己的人,卻沒有注意到更多找不到熱情時也成就了一些事情的人,我們就會誤以為追隨熱情是唯一的解答、並且很容易為了沒有熱情而焦慮。
仔細看看他們,才知道行動比熱情更重要
《深度工作》的作者在另外一本著作《深度職場力》中提到,所謂的工作熱情,需要時間去醞釀,當你待的夠久、工作越來越上手,你就會越來越愛這份工作。
作者把焦點回到賈伯斯創辦蘋果之前,發現他其實換了很多事情做,並不是因為熱情才開始投入,更多是投入了之後才產生的熱情。
作家黃大米則曾提過他的高中同學,求學階段念會計挺痛苦,以此開始工作後卻獲得重用當上主管,雖然沒有熱情,卻能把工作做得很好。
搜尋引擎優化師莎瑞絲籌備Podcast音訊節目時,對於做訪談播客感到彆扭,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錄音後才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。她自己說,如果只是停留在想著好不好、適不適合,那一輩子都不會去碰,想太多隻會更畏縮、不知所措。唯有行動,你才能找到你想做的事情,以及它是不是你所熱愛的。
這樣看來,比起熱情,“行動”才是真正重要的,如果要找到熱情才行動,那麼找不到熱情這個“目標”的人,就會陷入漫無目的、因而無法行動的焦慮狀態;而行動,卻能讓方向越來越清楚。所以最大的問題,其實不是沒有熱情,而是無法行動。
用行動力變革公式找到你的突破點
那麼怎樣才能開始行動?我們來認識一下描述組織變革條件的貝克哈德變革公式。
簡寫:D * V * FS > RC(Dissatisfaction * Vision * First Step > Resistance to Change),也就是
對現狀的不滿 * 對未來的願景 * 踏出第一步的確定性 > 對改變的抗拒力
焦慮就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。在這個公式裡,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的願景並沒有大到可以引起行動,也並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;但是改變【踏出第一步的確定性】,卻相對容易——方法是賦予目標,此處的目標不再是模糊不清的熱情,而必須清晰肯定。
用微習慣降低目標的不確定性,使你有足夠的意志力動起來
我們要選擇的清晰目標,不是一般的宏大目標,而是來自作者斯蒂芬·蓋斯寫的暢銷書《驚人習慣力》。書中提到培養好習慣很無聊,不會讓你覺得興奮、只會對你有好處,但是我們認同該行為符合自己的身份——對於沒有熱情卻想自我實現的我們而言,這真是個超級好消息!
養成新習慣或行動非常困難,因為從前到現在的生活模式讓我們安全地生存至今,為了繼續保證安全,大腦喜歡事物可以如同往常,簡單說,會抗拒改變、會抗拒不可預測,因為那些代表著未知。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跟我們過去行為模式相差越大,就越不容易執行、越容易反彈。同時,如果沒有回報的話大腦不會想繼續工作。
當我們說到自我實現,無疑是必須要做出一些改變的。你有沒有目標過大、完不成而倦怠過呢?為了讓目標足夠有確定性、可預測、抗拒力足夠小,才要使用微習慣,在每一次微小的達成後帶給你成就感,就是給大腦的回報,讓大腦願意重複行動、也因為重複行動而漸漸改變。
改變到了一定程度後,你可能覺得無聊,因為行為已經化作習慣,但它依然帶來好處,既然能帶來好處,就可以繼續作為目標,直到你不再認同的那一天。或者,換上另一個你認同的目標。
究竟微習慣是什麼?打個比方,今天我們想要閱讀一本書可能很困難,因為它要花非常多時間,所以大腦會嚴重抗拒,但是如果今天只要閱讀一頁,甚至只需要閱讀5行字呢?是不是就變得容易多了?微習慣是一種小到甚至讓自己覺得可笑,因此大腦不會抗拒,或者就算抗拒也很容易被克服。
小心!沒確實養成習慣前,絕對不要把目標提高,因為我們要的就是變革公式中,“提高第一步的確定性”、以及“減少對改變的抗拒力”。但是,你可以選擇超額完成目標。確認目標後,接著就是意志力的問題了。
執行微習慣有兩種策略,一種是意志力策略,一種是動力策略。
所謂的動力策略,其實就是靠熱情帶來動機,有動力很好,你可以配合使用,只是我們已經知道沒有熱情的狀態下,它是無效的,因此,我們使用意志力策略。所謂的意志力,就是即使你不想做,也可以逼自己去做!雖然意志力是會消磨的,但是當選擇了微習慣,就不用消耗太多意志力,也就是,運用意志力策略+微習慣。於是,你不會卡關不前。
理解自己,從追隨飄渺的熱情,換成訂定認同的行動目標
綜上所述,重點不在熱情而在行動,要行動就要有目標,但目標不一定讓你覺得是熱情而是具有身分認同的行為。
打個比方,為了身體健康可能需要多喝水、少抽菸,但是多喝水會是你的生命熱情嗎?少抽菸會是你的生命熱情嗎?很明顯大多數的人的答案是否定的。但它們卻是一個想要身體健康的人所認同的、甚至希望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代換到自我成長方面,學習、閱讀、寫作輸出不一定是你的生命熱情,卻可能是你認同的事,於是你可能覺得它變成生命的一部分也挺不賴啊!
如果你想健康,就多喝水、少抽菸;想自我成長,就多學習、閱讀、輸出。類似這些,就是你可以選擇的目標——根本沒有必要到熱情的程度。比起熱情,一個你認同、且能帶來行動的目標,才是最重要的。
於是,你終於可以行動起來,不再依賴熱情,而是一小步一小步,緩緩走向自己認同的人生。
結語
是否擁有熱情,是因人而異的。我們需要清楚認知自己是哪一種人,也唯有如此,才不會聽著別人的心法,卻發現自己無法實踐。
開頭提到的自我探索課程裡,有一個環節,讓我們回憶童年,去探索自己的想法、感受、與好惡,借此來找到讓自己感興趣或認同的事情。結果讓我發現,自己的外在看似的“佛系”跟“悶頭不聲張的固執”,都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,從小就這樣了,而對於屬於我的“熱情”,我給了個評論,就是“本來無一物”。而這篇文章,就是我對於這樣的自己該如何自處,所給出的答案。
當你明白了倖存者偏誤、行動變革公式、微習慣、與意志力策略,是否還堅持要用熱情自我實現呢?別高估了熱情,誰說一定要驚心動魄才能達成目標?愛因斯坦說,所謂的瘋狂,就是一直不停地重複地做著同樣的事情,卻期待產生不同的結果!如果你以前只知道追隨熱情,誠心邀請你放開視野,看到另外一種可能性並且實踐——試試這個不使用熱情也能開始跟持續的方式吧!
延伸閱讀
阿淳的自在生活工具箱 除客座文章分類外,均為阿淳(chaneswin)原創,禁止商業使用,歡迎社群分享,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原文連結,禁止商業使用。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交流!
原文連結:如果想自我實現,為什麼我勸你別高估了熱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