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訂那些煩心的負荷

Spread the love

【聲明】本站任何文章都可能有聯盟行銷連結,當你透過文章內的連結購買產品,我可能獲得分潤,這不會增加你任何成本,並且我分享的都是自己實際使用過的資訊,更多細節請點這裡。 Disclosure: Any post on this site may contain affiliate links, meaning I get commission if you decide to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my links, at no cost to you.


看著每次都告訴自己“用來研究吧”,卻終究光是點進去看到內容就心煩的電子報,終於我按下退訂;就像是幾個月前,看著LINE右上角顯示的999+,心一橫,手指往左一滑,全部清空。

想起前陣子(可能幾個月前了吧XD)在看@培训师李参的博客,被其中一篇文章「你提的问题,能反映出你思考的深度」觸動,文中提及了 “ 需要提點” 與 “不經大腦 ” 的提問,以及一些做法。其實我原本也想提問,問問如何區別之類的…,沒想到打著打著變成有感而發,也突然得到了答案,這可能就是電腦玩物異塵行者說的:思緒化成文字才能梳理。

網路時代太多分享也太多伸手黨,包括不搜尋光提問此類云云…因為抄捷徑以避免資訊爆炸應該也屬於生理上自我保護的本能,曾在某篇文章看過大腦若是鉅細靡遺全力運作,幾分鐘還是幾秒鐘就可以消耗光全身能量。嘛…我認為願意花時間按下google或百度搜尋一下都已經算是不錯了啦… 於是雖然可以理解“ 需要提點” 與 “不經大腦 ” 的提問不同,但實行上卻難以區別。需要提點的東西其實經常也是網路上搜搜就能得到答案的東西,無奈我們的腦袋根本沒有那個神經鏈接,用網路搜尋來打比方,A跟B兩人想搜尋同樣的東西,但使用了不同的關鍵字,結果A在10分鐘內得到了答案,B在兩小時後依然一無所獲,你也許會說,多換幾組關鍵字找啊!但很遺憾,由於生活背景,那個能在幾分鐘內出現答案的關鍵字自始至終沒出現在B的腦袋中。B是我,A是我的大學好友,這件事發生在我們一起做分組報告的時候。我經常被說知道一些奇怪的東西,好友A簡單對我說:因為你是個怪人!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就是奇葩、活寶、寶貝之類的用語吧…離題了。

總之,我回覆李參老師的文章——我想起了去澳洲之前瘋狂的網路搜尋資訊,那是我自小學一二年級之後初次出國、更是第一次一個人出國,我第一次自己決定目的地、訂機票、打包行李、打理旅程——回想起來簡直跟沒打理也差不了太多。搜尋不難,然而缺乏框架,整理就不是那樣容易了。搜索結果太多太雜亂理不出頭緒,只好提問,一提問被罵了一頓說自己網上搜去,提問最後還是沒結果,只記得自己最後把查到的資訊留了幾樣立即能做的,其他全刪了邊走邊看。我也不是沒搜,就是著急這時間緊卻沒辦法整理出個系統自己能用的,那次經驗格外沮喪。

刪去那些變數太大、未來不見得會發生的事
就像是提出問題卻被嘲笑的學生一樣,以前我一直以為那次經驗只讓自己不敢亂提問,看到李參老師的文章原本也僅僅對於需要提點心有戚戚…但我突然明白了那次經驗到底教導了我什麼。我一直以為「提問最後還是沒結果」就是最後的結果,原來並不是的,最後的結果其實是「把查到的資訊留了幾樣立即能做的,其他全刪了」。原來就在那次,我學到了刪去,刪去那些變數太大、未來不見得會發生的事情。而事實上,我後來走的路線似乎確實也跟那些資料沒扯上太大關係…大概吧,因為我全都不記得了,只覺得在澳洲碰到的事情怎麼都跟我想的不一樣呢?譬如告訴我 Tasmania 沒網路之類的事情…(我在那裡網路始終暢通得很…)、華人很少幾乎沒有的事情(我受到不少華人幫助,甚至有一位很聊得來現在還有聯絡)…諸如此類。

分辨瑣事,學會視而不見
曾經以為應該把所有事處理完,不然就叫做逃避,終於了解這些自己無法負荷的,大部分都應該被自己歸類為瑣事,應該學會視而不見,學會放到一個空間等到有餘裕再來處理。譬如電子郵件:該直接分類到垃圾信件?退訂?用規則刪除?每一個都是解法。之前也退出了一大堆我根本不點進去看的LINE廣告群組。此外還有Evernote筆記。跟實體空間不同的是,再多也都只是一台電腦或者手機。

無法判定是瑣事,延後處理
無法分類甚至也沒特別標籤的Evernote筆記躺在預設記事本,我則總是開啟常用記事本,更多時候,手機只是跳出一個小框讓我筆記,其他什麼我根本可以忽略。直到要做的事情,加入筆記的當下就設定提醒,週期要做的事情,加上日期,設定第一個提醒,提醒執行後再設定下一個提醒就OK。而我的Email呢?雖然我沒有完全清空收件夾,卻利用APP讓我只看到新信件,有些信件我想讀又沒空可能也沒那樣想看,就乾脆拉到我的“定時自動刪除”分類,寫了規則60天以後自動刪除,反正要是我60天沒想起來,大概也就不需要了…

變成瑣事的,狠下心拒收或是立即刪除
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曾經會聊天的朋友,誰變成擾亂自己的時間小偷、或是老吐苦水造成了心靈上的負擔?什麼事曾經非做不可但現在明明不想做卻老被找上門狠不下心說 NO,或這曾經對自己立下的承諾時至今日已經毫無意義?什麼東西買的時候開心最後只變成了堆積的雜物?實體的東西也許帶有不捨,或者標價了也無法立即賣出,但刪去不看的訊息、對事情說NO確實是練習就能達到,或者,當你受不了了、無法負荷了,自然就會這樣做了。如同我退出了LINE群、退訂了電子報。離開那些只帶給我煩心、堆積、卻未曾有所成長的東西,重新把焦點放在現在的我喜歡的成長上

一開始就選擇性無知
這是一週工作四小時的作者說的,他打的比方是政治與選舉,自己不感興趣,就問問那些合得來看法相近的朋友選誰,然後再看看那位候選人資料,OK就投他。至於我,看了書以後才發現這種方法常被我用在旅遊景點安排,景點去不去,不是由知名與否決定,而是偏好的朋友介紹。百貨賣場或是批貨聖地我就總是略過,畢竟我不是買買買的“剁手黨”,保持行李輕便是我的上策。很久才逐漸了解不只是實體行李要輕便,轉換到數位資料,一樣要簡化來源才能減輕負擔。

處理那些還是要處理的事
喜歡的事情自己做,不喜歡的事情有沒有辦法繞過?交辦、外包、討論其他走向。萬事起頭難,但開始了,就只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,偶爾有了餘裕,再來修正方向,老是不得空?在最初就安排一些里程碑吧。另外,把那些打斷生活步調的事情集中處理,也是很有效的方式,譬如一天只收兩次 Email、只看兩次即時訊息、開會安排固定時間等。不安排時間的臨時事項其實很難找到我人。

於是,實體的東西雖然還不是很有方法解決,只能丟回收丟垃圾賣二手書與雜物。至少數位方面,我可以退訂許多雜訊。至於自動化?嘛…我也不是自動化控,如果把明明可以刪除的瑣事自動化了,那可是一點意義也沒有,還更浪費時間。行銷上說效能是做對的事,效率是把事情做對,我通常是配合按鍵精靈臨時使用來做一些半自動化,儘管人不能因此離開電腦,至少手指少動很多次,減少勞損,也不用做事後檢查,有時候即使半自動化,我也可以一階段一階段離開個半小時一小時喘口氣。不過說到底,把不要做的事情先去掉還是最優先。退訂! 退訂! 退訂!換來心靈的自由空間。

阿淳的自由生活工具箱 文章均為阿淳(chaneswin)原創,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原文連結,禁止商業使用。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交流!
原文連結:退訂那些煩心的負荷

分享文章
Chaneswin
Chaneswin

【阿淳】漂流過網路行銷、組織行銷、被創業的光環迷惑過,體驗那些未曾想像的驚奇之後,最終的自由卻是擁有澄澈的雙眼、返璞歸真的看世界,我的冒險不在鎂光燈的絢麗舞台,而在迷宮中。把心路歷程化為故事、把工具筆記在雲端。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,慢慢來。
【阿淳的自由生活工具箱】前身小查的白日夢。從腦中的虛幻到真實世界,這裡記錄著一路上不同階段的想法、課程、工具、實踐、挫折,從此放下權威迷思。如果翻出你需要的工具,歡迎隨喜自取、提問討論 :)

文章: 35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